一、山西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
1、李錦平同志簡介
李錦平,女,漢族,1963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國藥理學會會員。大學本科學歷,醫學碩士學位。1987年7月畢業于山西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同期分配到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工作。2001年于山西醫科大學獲醫學碩士學位。1999年晉升為副教授,2004年晉升為藥理學教授,2007年獲碩士生導師資格,次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95年至2006年間任藥理教研室主任,2007年被評藥理學校級重點學科帶頭人、藥理學校級精品課程負責人。2001年至2003年兼任基礎醫學部副主任職務,2006年3月任命為基礎醫學部主任。1987年9月至1988年7月于大連醫科大學時修藥理學教學與科研。1989年6月于北京醫科大學舉辦的臨床藥理學進修班學習,為期一個月。2007年負責的藥理學學科被評為院級重點學科,藥理學被評為院級精品課程。2002年11月合作研究項目《中藥復方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的實驗研究》獲山西省教育廳頒發的“山西省高等學校技術進步”二等獎。2003年本項目獲呂梁地區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頒發的的“呂梁地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4年3月以第一作者撰寫的論文《牛磺酸、普羅帕酮合用抗實驗性心律失常作用及對心肌收縮力的影響》獲山西省科學技術協會頒發的山西省第十二屆二等優秀學術論文獎。2004年3月獲山西省先進女教職工稱號;2010年6月獲山西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稱號;2011年9月獲山西省第十一屆“育人杯”先進個人獎;曾獲院級“優秀教師”、“師德師風先進個人”“優秀教研室主任”“優秀黨員”“青年教師觀摩教學比賽優秀獎”等獎項。主要承擔省級以上科研課題8項;發表論文13篇,其中國家級論文6篇:《牛磺酸、普羅帕酮合用抗實驗性心律失常作用及對心肌收縮力的影響》,2002.5,《中國藥理學通報》;《牛磺酸、普羅帕酮混合液抗心律失常量-效關系的研究及其薄層層析》,2004.07,《中華醫藥雜志》;《燒傷治療“二派”矛盾淺析》1998.1; 《再談燒傷治療矛盾》1998.11《醫學與哲學》;《三年制臨床醫學(病理診斷與技術方向)專業脫落細胞學課程建設與實踐》,2012.2,《中華醫學教學探索雜志》;《三年制臨床醫學(病理診斷與技術方向)專業就業情況調查研究》,2012.8,《中國高等醫學教育雜志》。參編教材及著作11部:其中主編兩部(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一部),;副主編四部(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一部),編者五部(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一部)。
2、祁文秀同志簡介
祁文秀,女,1986年7月畢業于山西醫學院醫學系并分配到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生理教研室任教,任教研室主任,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2001年獲生理學碩士學位,2003年晉升教授,2004年獲碩士導師資格,2008年獲山西省“教學名師”稱號,2010年推選為中國生理學會理事,為重點學科帶頭人和精品課程負責人。從事教學及科研工作二十多年來,承擔了歷屆醫療、護理、影像及檢驗等專業的本、專科、專升本以及各種專業的成人生理學教學,在生理學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研究。在建校初期積極致力于生理實驗室的建設,使實驗室由無到有,并逐漸壯大發展,幫助和促進機能實驗室的成立和發展。參加了國家級及省級教改項目《人體結構與功能》和省級實驗課《機能實驗學》教改項目,面向本科學生開設了《神經生物學》選修課。多年來,在承擔大部分的教學和管理任務時,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嚴格培養,從業務水平、教學方法和師德師風等方面進行培養,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培養了數十位優秀青年教師和實驗員,使他們很快勝任教學工作并獲得優異成績。積極帶領教研室全體教師參加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使生理學學科建設立足于學院的前列,被評為學院重點學科和精品課程,2011年獲山西省“第十屆育人杯先進集體”稱號。在科研方面主要致力于神經生物學領域,在內源性阿片肽和一氧化氮在脊髓痛覺調制中的作用、一氧化氮在學習記憶中的作用等方面進行了研究,主持與參與了山西省青年基金、省教育科技研究開發、省高校教育改革項目、校科研項目和教改項目等多項科研工作,組織學生成功申報并順利進行山西省強校課題的研究。參與的省青年科技基金項目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山西省自然科學三等獎”。2004年,獲得碩士生導師資格,悉心指導和培養碩士研究生多名。在國家級及省級雜志發表了30余篇學術論文和論著,其中有兩篇被SCI期刊收錄。參與編寫了10余本生理學統編教材、“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教材、改革教材、配套光盤以及自編教材和實驗指導等,編寫了與本研究方向一致的專著1部。部分論文獲國家級優秀論文和省級優秀論文獎。獲“山西省優秀教師”、“山西省教學名師”、“山西省優秀黨員”、“首屆呂梁市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稱號,并多次獲學院“優秀教師”、“優秀黨員”、“十佳黨員”、“學生最喜愛的老師”等榮譽稱號。
3、任占川同志簡介
任占川、男、漢族,1956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本科學歷、醫學學士。教授、碩士生導師、山西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山西省優秀教師、山西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廳黨組聯系高級專家。中國解剖學會會員,山西省解剖學會理事。現任汾陽學院解剖教研室主任,人體解剖學”精品課程和“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重點學科負責人,基礎醫學部第2黨支部書記。1978年7月年畢業于呂梁衛生學校,并留校從事教學工作至1991年4月。(1980.10—1982.1在山西醫科大學進修學習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1990.6又畢業于白求恩醫科大學基礎醫學專業)。1991年5月調入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工作至今。從事教學科研30多年來,主要講授的課程有: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神經解剖學和斷層解剖學。教學特色為以板圖講授為主。科研方向為:神經解剖學。主持和參與省、校級研究課題1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近40篇,其中發表于CSCD雜志的11篇。論文《龜齡集對大鼠大腦皮質和紋狀體內神經絲蛋白變化的影響》于2008年獲山西省第十四屆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龜齡集對大鼠脊髓灰質內突觸小泡蛋白分布的影響》于2006年獲山西省第13屆優秀論文二等獎;《龜齡集對大鼠海馬結構內突觸小泡蛋白年齡變化的影響》于2001年獲本校首屆科技大會優秀論文二等獎;全國解剖學術會上宣讀、展示交流的論文10多篇。撰寫專著和參編教材18部,其中規劃教材5部。《實用神經解剖學與定位診斷》于2001年獲大同市科學進步二等獎;《整形外科——軸型皮瓣轉移術的局部解剖學和手術操作》一書的選題被列入湖北省99重點科研項目計劃,并于2002年獲湖北省宜昌市科學技術成果獎;《人體解剖學實驗》和《人體解剖學實驗報告》于2006年獲本校首屆優秀實踐教材評審二等獎。曾先后獲 “山西省優秀教師”、 “山西省優秀黨員”和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學生心目中的十佳老師”、“優秀教師”、“模范班主任”、“優秀教研室主任”、“優秀黨員“等多項榮譽。